香港新聞社:電影世界泛起的AI漣漪

來源:香港新聞社 2025年03月17日 15:02

香港新聞社3月17日電 人工智能(AI)的爆炸性發展無遠弗屆,而在電影世界裏頭的AI大潮會是怎樣的狀態?香港貿易發展局(HKTDC)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(FILMART)一連四日(2025年3月17至20日)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。今年的其中一個焦點,必定是將AI技術廣泛應用於電影界的展區“人工智能影坊-AI Hub”,此次作為一個試點,告訴市場兩者如何完美融合,塑造一個虛擬與現實交雜的光影世界。

AI本身在電影制作上的意義,體現於影視制作團隊在籌備前期制作及拍攝時,能透過AI場景生成和實時預覽,更有效地控制制作成本,以利資源調配,提升作品在環球市場的盈利潛力。而這次人工智能影坊帶來了全球首次亮相的創新組合:將內置AI光學影像穩定技術及ND濾鏡的8K高階數碼電影攝錄機,結合能輕松穿梭於各種復雜地形進行拍攝的六足設計的機械狗,成為全場焦點;展場還展示了以人工智能協助的虛擬拍攝方案,都能精準規劃場景設計、鏡頭運動及燈光效果,由此可見,AI等技術必有助香港電影工業邁向創科新時代。

曾擔任《掃毒2:天地對決》、《拆彈專家》系列等多套電影原創音樂制作的電影工作者麥振鴻,近年將精力都投放在電影工作的AI技術應用。從最基本的拍攝工作考量,傳統拍攝受到的限制例如危險的爆破場景、復雜的地理環境及位置,現時都可以“軟硬兼施”,即利用六足設計的機械狗結合拍攝儀器,加上AI結合虛擬制作及高科技掃瞄技術及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,日後無論是飛車、天台追逐、爆破等電影場面都會非常華麗壯觀而超乎想象。

他認為未來的電影就是傳統拍攝+數碼技術+人工智能,而“舊有思維鞏固嶄新意念,傳統電影元素有其價值而且必須保留!”就是要為電影行業不斷探索不斷革新與進步。他又指出,一般人對於AI技術的印象就等同於生成片段技術,他則認為電影制作的AI應用是協助拍攝、發揮功能,例如人工智能+機械硬件結合,已毋須再為拍攝及制作的穩定性操心。

對於喜歡研究AI電影制作應用的麥振鴻而言,AI就是一台/一種會自我提升、自我學習機器/技術,算力比人類強,“人類世界只會同時有一位愛因斯坦,但AI好比同時有N個如愛因斯坦聰明的腦袋在運作!”他認為香港是忽視了某些頗強的優勢,如軟硬件兼容發展技術、電子機械工程學等。

目前的AI生態,就像孩童般透過觀察來認識世界,正在學習、長大,至於下一階段的AI成長會達致甚麽程度?他坦言預測不到:“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要open source(開源碼)?這是因為我們人類要結集智慧,共同創造下一個AI層次世界。”

不難想象的是,因為AI而有可能使得未來是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物,也會有點像電影《Matrix》(港譯:廿二世紀殺人網絡)裏面錯綜復雜的多層世界。會否擔心AI或超智能機械人取代人類嗎?麥振鴻認為AI絕非萬能,而人類特性是遇強愈強,並傾向相信“人類世界中經濟不好才會導致失去,其實每個時代都有新科技,只是我們剛好一起活在這時代,所以才會一起見證到AI的出現!”

麥振鴻熱衷於AI電影夢源自於由史丹利寇比力克(Stanley Kubrick)電影原創,其後由名導演史提芬史匹堡(Steven Allan Spielberg)於2001年上演的美國科幻電影《A.I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》,講述第一個懂得愛的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。麥振鴻相信:“人類的價值在於能創造及傳承文明,這也是人類與AI可以共生的最主要原因。”(戴安南)

責任編輯:馬欣

網頁連結:https://www.hkong.hk/2025/0317/34327.shtml

Recommended Articles